早已席捲而來的藝術收藏風潮
臺灣這座面積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40萬(截至2024.03)的蕞爾小島,除了公私立博物館及美術館常設展、大型藝文特展之外,一年舉辦逾20場藝博會,而藝廊百家爭鳴的各式展覽更是不勝枚舉,藝術狂潮早已席捲而來。
以去年來說則舉辦23場藝術博覽會,不僅場次高居兩岸三地之冠,足以傲視亞洲,這樣密集而嘉年華會式的藝術盛宴參與人次更令人驚嘆:據統計,臺灣展板式藝博會每檔平均5~6萬人次造訪,飯店式藝博會每場亦有平均5,000人次的參加熱潮,足見瘋藝術正潮!
狂潮,是澎湃洶湧的浪潮,
亦比喻不可阻遏的社會趨勢。
從古至今,舉凡文學、藝術、風尚乃至美食,不多時就會興起一陣浪潮:最新最炫的玩意兒、最夯最火的話題,只要沒跟上,彷彿就被大浪拋擲,陷入在群體中滅頂的恐懼。
於是眾人奮力隨著浪潮載浮載沉,風靡一時的話題推波助瀾了物價漲跌,更成為全民瘋狂投資標的:十七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penmanie)恰為明證。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小說《黑色鬱金香》(The Black Tulipe)以此為背景,深刻書寫「黃金時代」(Gouden Eeuw)時荷蘭富裕階層一擲千金追捧稀有而美麗的鬱金香以凸顯自己鈔能力,上行下效,進而引發眾人狂熱。
當狂潮襲來,眾人無一倖免,當時最昂貴的「永遠的奧古斯都」(Semper Augustus)拍賣價甚至可買下阿姆斯特丹一幢房子,小小一顆球莖創造的經濟效應捲起千重浪,眾人瘋狂搶進,三年內鬱金香價格飆漲五十倍。
美是狂熱的理由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是鬱金香?大千世界中萬物有價亦無價,真正雋永的始終是跳脫價格之外的價值,鬱金香狂熱背後投射出的思維,或可解釋一二。
做為異國傳入的名貴花種,鬱金香短時間內便因其明豔色彩、優雅外型與宜人香氣迅速襲捲荷蘭上流社會,物以稀為貴之下,誰能擁有獨一無二的鬱金香球莖,便能傲視同儕──花園裡迎風搖曳的各色鬱金香,宛如聖杯般乘載著眾人艷羨目光,顯擺經濟實力之外,更彰顯主人不凡品味。
愛花成狂者,如荷蘭國寶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32年創作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主角尼古拉斯‧杜爾(Dr. Nicolaes Tulp),據說便是鬱金香狂粉,甚至不惜改換姓氏明志。
追求可見的價格亦或精神的價值是不同階層看待鬱金香視野的差異,當販夫走卒還在夢想一夜致富的奇蹟,仕紳富商從奼紫嫣紅妝點而成的絢麗花園中提取的,不僅是足以成為上流社會談資的底氣,亦是審美的情趣。
美才是一切狂熱的根源,或可解釋為何鬱金香得以引發熱潮,而人在世間萬象中投射出的自我,經巧手慧心成就作品,也才造就大千世界中無數鉅作。
如何鑑賞藝術價值?
人與生俱來便有共情與鑑識能力,氣勢磅礡的層巒巨流,是美;煙雨迷濛的小橋人家,是美;寫意留白間的不書之書,是美;光影印象下的黃黛彤翠,是美。這些吉光片羽匯成文明長河中的點點沙金,遂成為值得珍藏的傳世之作。
藝術二字,在世人眼中高遠難窺堂奧,是大雅之堂如音樂會、博物館、蘇富比(Sotheby’s)、佳士得(Christie’s)拍賣會等;實則親切隨處可見,無論市井巷衖的建築古蹟、車馬雜遝的街頭彩繪,亦或翻玩致敬的隨身物件,賦予美感經驗,即是藝術再生。
但人總害怕露餡,以為要有深厚的底蘊方能開口一論,或是淪為「耳鑑」,這廂聽聞某某名家正夯,那端共襄盛舉奮力追捧,彷彿不落人後也就能開啟那扇名為風雅的大門提升格調──揚州八怪鄭板橋作品無數,他還是個窮秀才時三至邗江鬻書售畫卻乏人問津,進士登第聲名大噪後面對附庸風雅求其墨寶的人,「非重價不與索」,畫上再用一枚「二十年前舊板橋」方印將了當年對其不屑一顧的邗江人一軍,不禁令人探問,怎樣的慧眼才能相中足以匹配品味的佳作?究竟要往哪走才能跨越令人卻步的門檻?
其實,從所謂的門外漢成為巷子內,審美力與表達力構築的鑑賞力固然重要,但第一步是踩進門內,打開五感去體會、去品味、去享受作品與自己產生連結的瞬間。
而那扇門,並不如普羅大眾以為的只能從門縫窺探,反而輕巧易開。
藝術狂潮正崛起
網路崛起後資訊流動快速,話題轉瞬即逝,風潮之下,傳媒為求點閱率多聚焦於消費生活、名人八卦,導致很多人誤以為臺灣藝術活動極為小眾。
但顛覆大眾思維的是,臺灣這座面積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40萬(2024.03)的蕞爾小島,除了公私立博物館及美術館常設展、大型藝文特展之外,一年舉辦逾20場藝博會,而藝廊百家爭鳴的各式展覽更是不勝枚舉,藝術狂潮早已席捲而來。
相較2024年北京、上海、香港預計共舉辦8場藝博會,臺灣2023~2024年則舉辦23場,不僅場次高居兩岸三地之冠,足以傲視亞洲,這樣密集而嘉年華會式的藝術盛宴參與人次更令人驚嘆:據統計,臺灣展版式藝博會每檔平均5~6萬人次,飯店式藝博會亦有平均5,000人次的參加熱潮,足見瘋藝術正潮!
究竟這些人從何而來?答案是社群串聯與同儕影響。
社群媒體崛起後,傳統被認為進入門檻高的藝術作品透過這些媒介與強大演算法,更容易進入大眾視野。也許是Instagram上驚鴻一瞥的剎那即永恆,也許是Facebook上推播的文情並茂感想,加上社群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助攻,參與藝術活動後打卡附上hashtag,逐漸成為一件極為風尚的事。
彷彿滴水成漣漪,社群貼文恰好又影響交友圈,層層擴散之下,往常被普羅大眾認為非得有足夠識見才有資格敲開,實則本就敞開迎客的藝術大門於是讓更多人從看熱鬧的門外漢,逐漸晉身為看出門道而後最終走上收藏之路的識鑒者。
社群媒體造就新生代藝藏
千禧世代(Millennials,亦稱為「Y世代」,多數定義出生年份介於1981至1996年間者)也成為另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興勢力。
2020年瑞銀《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臺灣藏家47%為千禧世代,有半數曾在線上平台購買5萬美元以上的藝術品,消費力道驚人。
這群更善於利用網路蒐集資訊的新生代藏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打破地域藩籬,在眾多畫廊或藝術展覽網站上登錄,科技的力量同時催生3D導覽,甚至是虛擬實境(VR, virtual reality)讓藏家模擬作品處於實地空間的陳列感受,藝術不再遙不可及。
藝藏=投資美感與眼界
若從未涉獵,也不是跟隨名人、網紅腳步衝浪於快速崛起的當代藝術購藏市場,如何走上藝術收藏之路?此時交友圈至關重要,因為它不僅定義你是什麼樣的人,也無形中影響視野與格局,Emma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剛開始工作時一週能夠多喝一杯星巴克,我就覺得是小確幸了。隨著工作升遷眼界提升,我開始照著名人穿搭蒐集精品。等到我已經擁有Hermès Birkin,也能對紅酒、名錶有些自己的見解,但始終覺得有些空虛。直到有天高階經理人爐會在同學家看到一幅畫,聽著同學侃侃而談他怎麼與這幅畫一見鍾情,如何透過這幅畫和藝術家本人交流,我突然好羨慕……我也想要擁有那樣能夠持續再生的感動,而不是買到一顆新的包只有剛開始那幾天最興奮。」
圖說07: art IJ藝博會中買家正鑑賞作品。
從此Emma一腳踏入藝術收藏,但她不盲從跟風道聽塗說,自承具有資訊焦慮的她準備藝術收藏前花很多時間去看不同展覽,從畫廊、藝博會到拍賣會,大量欣賞作品,同時讀藝術史了解派別差異,還交到不少好朋友。
她大笑:「忘了在哪聽過『品味的養成是知識的累積』,我的確深有所感,因為我以前都是報復性消費紓解工作壓力,買的是別人羨慕的眼光,但現在我知道我投資的是美感經驗與視野,每過一陣子,我對自己的收藏又有新的感受,它們跟著我一起活著。」
經由藝術收藏,Emma重新定義生命態度,在雋永純粹的作品前感受自我生命起伏,那或許才是藝術得以跨越時空亙古不變的魅力。
時尚X藝術正潮
藝術狂潮不僅來勢洶洶,近年來跨界風行,這波大浪自然滾滾向奢侈品牌襲來,結合當代藝術的時尚聯名,不僅藝術家更廣為人知,品牌營收及客群亦擴增,著實創造雙贏。
其中佼佼者為Louis Vuitton。
即便是藝術小白與麻瓜,相信還是能對不規則波卡圓點與南瓜組成的迷幻世界喊出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大名。
這位高齡95歲的日本當代藝術巨匠自2012年起兩度與Louis Vuitton合作,除見證聯名風潮下,平面傳媒走向數位社群的風潮,自然,也帶動買氣──對新世代而言,草間彌生因與時尚品牌聯名而與「潮」畫上等號,其2023年與Louis Vuitton在東京、紐約、巴黎的大型聯名裝置透過社群擴散,聲量驚人之餘,為品牌帶入新一波年輕消費群,甚至在臺北101旗艦店開幕當天「路易威登X草間彌生」系列及銷售過半。
無獨有偶,Louis Vuitton今年則與2002起便長期合作的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再度攜手,直接將其在2020年大疫流行期間創作的巨型金色雕塑《Flower Parent and Child》與品牌製作的行李箱二合為一,於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的日本花園亮相,再現村上隆為LV百年花紋Monogram注入新意的「Murakami Monogram」系列。加上為慶祝京瓷美術館90週年,業正如火如荼於社群上引發打卡熱潮的《村上隆靈氣京都》特展,與時尚結合的大浪勢頭正盛,藝術其實潮得很。
不讓LV專美於前,Dior自2016年起便跨國與藝術家合作,推出DIOR LADY ART系列,透過當代藝術家翻玩經典包款Lady Dior,將時尚配件注入藝術靈魂,在經典與創新之中賦予永恆詩意美感,藝術無窮得以彰顯。
針對精品購買實力不容小覷的男性族群,Dior今年亦發表與日本別具風格的當代藝術家Otani Workshop合作,推出DiorXOtani Workshop膠囊男裝系列。此聯名以「Steated Monster」為靈感,發想出綠色小怪獸為設計特色,全面攻佔毛衣、飛行夾克、運動鞋等單品,為品牌注入又萌又俏皮的氛圍,風格獨特。
透過時尚品牌聯名翻玩,當代藝術得以快速搶佔大眾視野,更在眾多KOL加持下成為社群熱議焦點,突破傳統中藝術予人高不可攀的印象,畢竟曲高和寡常顯寂寞。
而要優遊在浩瀚廣大的藝術世界裡也並不困難,臺灣各類藝文展覽及藝博會場次密集,涓滴匯成現今趨勢正猛的浪潮,若始終丈二金剛找不著航道,也不妨透過社群關鍵字搜尋,去參與、去享受,或許會意外揚起生命另一道風帆,享受在藝術狂潮中掌舵的樂趣,從而令自己心靈更加豐美富足。
DIOR AND OTANI WORKSHOP EDITORIAL SHOOTING BY SKY
Dior 聯手設計洋溢歡樂氣息與能量的日本當代藝術家Otani,發表Dior Otani Workshop 膠囊男裝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