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美學 臺北公會堂

Share:

融合在地文化和西方建築設計

以清代臺北城內的官府建築群為基 地,「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1932 年動工,最終1936年落成,為裝飾藝 術運動與現代主義運動並陳的防火耐震 混凝土建築。

1926年昭和天皇登基,為表達殖民地向天皇恭賀之意,官方遂於1928年以清代臺北城內的官府建築群為基地,新建「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1932年動工,最終1936年落成,為裝飾藝術運動與現代主義運動並陳的防火耐震混凝土建築。

寬廣明亮的大廳, 回教風格的穹窿造型與幾何圖案交織, 古典優雅。所謂「公會堂」,乃是日本專 為都市舉辦集會活動所設計的公共建 築。
臺北公會堂的規模與場地設備僅次 於東京、大阪及名古屋,是當時日本第 四大的都會公會堂。

除了反映當時表演類活動蓬勃的社會風氣與彰顯國家權力的空間控制外,臺北公會堂建築師井手薰與早他幾屆同在臺灣任職,喜好以歷史主義打造帝國權威的帝大建築科學長如森山松之助、近藤十郎(代表作為前身新起街市場的西門紅樓、前身第一中學的建中、臺大醫院舊院)截然不同。

走讀歷史建築 的孫啟榕建築師在水牛群像前留影。積 極參與臺灣文化活動的井手薰將雕塑家 黃土水鉅作《水牛群像》做為鎮館之寶, 掛在臺北公會堂表演廳西側樓梯,亦可 反映1930年代總督府「工業日本、農業 臺灣」的經濟政策。

在臺長達30年的井手薰廣泛吸收各種風格以及地方風土美學,提出「臺灣建築地方化」主張,深刻影響了臺灣建築發展。他一方面重視建物與當地氣候、風土的關係,一方面提倡使用鋼筋混凝土對抗高溫潮溼、地震、白蟻的環境,融合臺、日設計風格與西方建築元素,因地制宜地讓他參與設計的臺灣建築至今仍保存良好。

井手薰精於論述,對臺灣現代建築影響深遠,多次於《臺灣建築會誌》發表自己對「臺灣建築風格」的看法,並提出建築師注重風土外須具備「注重專業技術者之社會責任」等特質,還投入臺灣史料編纂與史蹟調查工作,可說是日治時期的指標建築師。

台北公會堂舊貌,簡潔流 暢如積木般量體堆疊的現代主義風格

細品臺北公會堂,可看出井手薰簡潔流暢如積木般量體堆疊的現代主義風格,但連續長拱窗上反映臺灣特色的鳳梨預鑄花磚與六組牛眼窗的組合,又巧妙融合藝術裝飾。立面採光窗上赭紅色陶磚柱成的幾何圖樣,色澤與臺灣民居瓦片相近,都具體展現他融合地方風土的設計理念。

走進可容納2,056席觀眾的大表演廳,積極參與臺灣文化活動,並曾出席台陽美術協會成立大會的井手薰將雕塑家黃土水鉅作《水牛群像》做為鎮館之寶掛在臺北公會堂表演廳西側樓梯,亦可反映1930年代總督府「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經濟政策,呈現出殖民印象。

由16根裝飾藝術風格柱頭環繞,可容納1,000人的大食堂,戰後做為日軍受降典禮舉辦場所,除見證政權更迭,其後建物更名為「中山堂」、室內空間改稱「中正廳」、「光復廳」,更可看出背後的政治意涵與象徵,可說是臺灣對建築符號的多元詮釋。

採取少見的中東阿拉伯拱窗及臺灣陶瓦
運用北投窯場面磚貼出的變化 花紋也是一特色。
『Pen tw 國際中文版』

🙌  July Issue  上  市 🙌
👉👉👉
蔦屋書店誠品書店博客來

You may also like

Trending

01
PRESIDENT |商業成功人士所胸懷之、企業經營哲學與選物之道

02
ARTIST|與BE:FIRST成員 JUNON及LEO正面交鋒、 「時間」所刻劃的意義

03
FASHION |裁縫師們精心挑選,適合西裝的正裝腕錶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