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建築師被期待具有超越現下、跨越時代的思維與作風;
一座城市的美學,由櫛比鱗次的各色建築構成其獨特的城市語彙,
而執筆擘畫出城市風貌的,是兼具美學與哲思,
將腦中靈光化為永恆的築師們。他們,可謂時代的酷男。
時代酷男 造就 都市風貌
松崎萬長
鐵道飯店
1858 ~1921
日本第一代建築家中身為德國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治時期創立日本造家學會(後更名為日本建築學會)的四位建築技師之一。在台灣的十年間,留下了許多代表作品,鐵道飯店不僅是台灣建築史和鐵道史的重要例證,也是日本大正時期建築史上的名作。
森山松之助
總統府
1869 ~ 1949
日本大阪市出身的建築師,活躍於台灣日治時期, 師承辰野金吾。曾任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任 內設計監造重要官廳建築,其中包括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州廳、臺中州廳、臺北 州廳等。
井手薰
台北公會堂(中山堂)
1879 ~ 1944
設計興建多處臺灣官署及民間建築,其設計理念與風格影響臺灣建築界。相當注重建築物與當地氣候風土的關係,提倡鋼筋混擬土建材以對抗地震、白蟻等問題。
王大閎
中華民國外交部
1917 北京~ 2018 台北
臺灣建築師、作家與翻譯家,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學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的背景,使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建築作品有國立國父紀念館、虹廬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競圖原案」等。
「千塔之城」布拉格,由伏爾塔瓦河畔依山築起的紅瓦黃牆與城堡群構築;千年古都京都,在鴨川兩岸新舊並陳間的黑瓦木築與神社佛寺流淌出底蘊;到訪雪梨的旅人,多半對白色風帆意象的雪梨歌劇院印象深刻;行經臺北的遊客,不能免俗總要到101下親身感受伸長頸項都無法一窺全貌的巍峨──經歷歲月淘洗依舊屹立不搖的建築群不僅描繪出城市的基本性格,亦體現出人類文明發展中政治、經濟的影響。
日本治台僅五十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卻在福爾摩沙留下許多深刻軌跡。
十九世紀末,日本經歷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後國力大盛,甲午戰爭正式鳴響了大日本帝國的第一槍,隨之而來的是1895年乙未割臺後為彰顯帝國權威,於1902年時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拍板定案興建的各地州廳。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述及「紅磚造、西洋風建築的支廳聳立在斬竹編茅的民房之間,表現出地方行政之進步。」透過新建的西洋樣式廳舍,除建立政府威信,也象徵時代進步。
而各地具古典主義高大廊柱的西式建築、日式廳舍、商業老街的華麗洋樓、修復後再生風華的火車站……都是如火如荼在臺灣各地盡情展現自己接受西方建築教育的日籍建築師們所留下的手澤,尤有甚者,臺灣現存的日治時期建築相較同時期的本土建築,更顯多元而精采。
當時的建築樣式除了眾人印象深刻的巴洛克風格,事實上正如臺灣族群多元一般,在歷史主義中融合和洋,甚或考量臺灣的氣候與建材因地制宜,在這些年輕的建築師們巧思下,形成了具有臺灣獨特風格的新式建築。
相較本土推行新事物難免受到保守勢力牽制,還需考慮國會影響,千里之外的臺灣因總督府決策權極大,加上受新式思潮與建築教育的年輕建築師們陸續跨海而來,大膽在寶島一展長才「實驗」,反而催生出多采多姿的各式建築,有些學者甚至將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稱為「殖民風格」──背後構築日治臺北風貌的建築師如松崎萬長、辰野金吾、長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井手薰,或師徒、或前後輩,令臺北市博愛特區周邊的日治時期建築展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
戰後隨著統治權改變,臺灣第一位受完整西方建築訓練的王大閎建築師樹立起中式建築現代化的典範:外交部、教育部、國父紀念館,均在簡潔流暢的線條中重新定義中式建築──閱讀王大閎,必得從外交部著眼,以現代化建材融合古典韻味,卻和諧地與附近東門城樓、臺北賓館、總統府譜成ㄧ曲臺灣近代城市發展的協奏曲,令人在品味建築美學與歷史之間逡巡低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