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 alan 的作品中,充滿線條、形狀和 空間的交錯型態,那些被重新挪用的語 言,挑戰著觀者的視覺記憶,促使人們 思考:何謂原創?
何謂原創?
「何謂原創?」在這個充滿複製、挪用與再創的時代,藝術創作是否還能保有純粹的原創性?資訊流動、技術躍升、圖像泛濫——這些當代語境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定義「原創」的界限與價值。藝術家alan透過作品提出對藝術本質的追問,同時進行一場關於界限的探討。他以「挪用」的手法作為刀刃,切開了「原創性」那看似堅固的外殼,讓觀者重新審視當代藝術的本質,在模擬與重構之中找到屬於自身的獨特視角。
模擬與挪用:再創原創的可能性
「模擬主義」和「挪用藝術」是 alan 創作語境中的關鍵技法,其脈絡源自 20 世紀 80 年代的紐約藝術圈,藝術家們藉由複製、重組和挪用現有符號,挑戰原創性的定義,揭示圖像背後被消費文化不斷重構的虛假和真實。在alan的作品中,這種「挪用」不是對現成物的簡單複製,而是通過「重構」和「減法」進行語境的重新賦值。對此,他提出一套嚴謹的創作方法,即《Under50%+Point》。在這個理念中,挪用與原創的界線被他設定為「50%」。作品的創作過程大致分為三步:
首先,結合 2 個以上的素材,讓彼此在畫布上交織、碰撞;接著,讓素材的使用面積少於 50%,並透過裁切、繪製補充,使視覺符號進一步被拆解。最後則是消除原有特徵,例如利用馬賽克效果抹去原有的識別線索,讓素材原有的語意消失,轉化為一種全新的視覺語言。在這種「減法」與「重構」的過程中,那些被挪用的片段擁有了重新被視為「原創」的可能性,而觀者的視覺習慣也被徹底顛覆。我們所見的不再是某個熟悉的符號,而是一種混沌而又精確的重生語言。
當AI介入創作,原創的界限在哪裡?
放眼當今藝術產業,原創性與挪用的關係,似乎因為AI的出現而變得更加複雜。AI 技術的高速發展,讓機器在理解與學習人類藝術的邊界上突飛猛進。數位平台中,AI 可以輕易「學習」大量藝術作品的風格,進行再創作,促使人們開始反思:AI 的作品算是原創嗎?它的模仿與重構又該如何定義?
alan 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時代特徵,將技術的發展納入他的創作脈絡,並通過作品反覆實驗與自我設限。在他看來,「50% 的使用比例」 是目前他所能找到的一道清晰邊界:少於 50% 的挪用,經過語意的轉化與特徵消除,便能在模仿與原創之間尋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他認為:「AI 必然會成為未來藝術創作的重要推動力,這是無法阻擋的趨勢。然而,如何讓技術參與到創作中,而不失去藝術的本質與個體性的深度?這是一個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或許,在原創與挪用之間,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關係,而是在模仿、轉化、重構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與新生。
在線條之間,重新定義原創
alan 的畫布上,充滿著交疊、扭曲與消解後重生的「圖像」,那些被模糊或遮蔽的部分,好像在質疑著:我們所認定的「真實」和「原創」,到底依存於什麼樣的邏輯?駐足於他的作品前,除了線條、形狀和空間的相互交織,更能感受到那些被重新挪用後的語言,如何挑戰我們的視覺記憶,進而引發對「原創」這一命題的深度反思,又同時在線條裡獲得一股平靜。有別於過去的藝術創作,專注追求「獨一無二」的真實,在這個充滿數據、符號和重組的時代,一切將被重新定義,而alan便透過層層的堆疊與消解,創造出一種新的視覺語言,為觀者打開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跨越邊界的共鳴力量
除了引起大眾對於原創的反思,在《Borderless 零界》個展中,他試圖透過線條、邊界的交織與融合,呈現視覺上的無界限感,表達人心的「無界限」,目的是探討人類內在的「連結感」。他堅信,即使國家、語言、文化不同,人與人之間仍會產生心靈相通的奇蹟瞬間,作品中不僅乘載著對於和平與理解的渴望,更鼓勵人們跨越差異,共同感受和彼此產生「共鳴」的力量。
alan
1979 年,出生於兵庫縣西宮市。alan 將「50%」定義為 原創的界限,並透過裁切、繪製等手法,拆解視覺符 號,再利用馬賽克等元素消除原作特徵。
2. 在日常識別中, 我們習慣從顏色、輪廓到記憶,對眼前 的各種事物進轉譯,alan 則嘗試透過「重 構」與「挪用」,打破那些我們習以為常 的視覺印象。
零界 Borderless
展期 : 1/17( 五 ) – 2/15( 六 )
地點 : Uspace Gallery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 312 號
官網 : www.uspaceart.com